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通用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1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钢琴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2、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1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感人致深的故事。
二、授新课
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
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奏出赞颂的音调。
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动人的情节。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三、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2
教学目的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
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难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一、导入:
播放《梁祝》音乐片段,教师语言导入。
教师:彩虹万里白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下面请把你们课前收集的有关《梁祝》的资料同大家一起分享。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课件
1、请学生(分小组)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上台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各种传说、故事背景等等)。
师:我想同学们都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请你们分小组上台来介绍一下你们所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
生:分小组介绍。
师:谁来讲讲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的精彩,说明是用了心去收集的。(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分享)。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爱情就是这样,它是两情相悦两厢倾慕两性向往生死相随之最完美体现。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绝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紧密相随的蝴蝶,在云南民间传说中是指美凤蝶。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世人的爱情楷模和民族伟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蕴育着民族精神和忠贞理想,中国人民深深喜爱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样是喜爱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用它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向世人讲述着古老而优美动人的传说。
2、展示课件(介绍乐曲)
(1)协奏曲的概念。
(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进入20世纪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2)乐曲的创作背景。(学生介绍)
(3)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教师简单介绍)
师:刚才有同学介绍了这首乐曲主要是反映了人们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梁祝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去倾听音乐述说的故事吧!(请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完后分别归纳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有哪些故事片段,并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形式不限。)
故事就在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日子里开始了。
(二)欣赏乐曲。(出示课件)
教师和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分别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画面和音乐进行解说。
1、呈示部: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
师: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国南方的一座村庄祝家庄,聪明美丽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途中与善良、淳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音乐活泼、欢快),两人同窗三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音乐转慢)。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梁山伯送祝英台送了十八里,最后在长亭依依惜别,这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2、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师: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谁来给我们讲讲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1)学生讲述: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誓死不屈,再加上官僚马太守的威胁,为了父母和祝家庄,祝英台被迫屈服。
师:这段激烈音乐表现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音乐中似乎也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大封建势力的重压
(2)师:听,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庄探望并打算提亲,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如诉如泣的曲调缠绵悱恻的音调,把两人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师:谁来说一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生: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就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下定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在一个深夜里,她穿上了新娘嫁衣,独自来到梁山伯的坟前祭奠,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
3、再现部―化蝶。
师:接下来,乐曲出现了开始的引子部分,把我们带入了神话的意境。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出示课件。
1、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由学生归纳,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有哪些故事片段。)
2、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想和体会,形式不限。(学生讲述或用歌声表达等等,)
(1)学生讲述。
(2)学生演唱《化蝶》。.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都说出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所有的人都会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让我们带着感动欣赏一首歌曲,并祝愿天下所有的有情人都能寻找到真正属于他们的幸福吧!(播放歌曲)
三、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3
课型: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要音乐片段,粗轮廓了解《梁祝》音乐,对《梁祝》音乐感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创设体验性、探究性的多种音乐活动,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出个性。 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的`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掌握音乐知识——协奏曲。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欣赏《梁祝》音乐片段
欣赏音乐片段一——为音乐配解说词 欣赏音乐片段二——用诗词权时音乐 欣赏音乐片段三——给音乐选配画面 欣赏音乐片段四——据音乐创设情景 欣赏音乐片段五——给音乐命名 欣赏音乐片段六——引出课题
三、简介作品与作曲家,讲解什么是协奏曲。
四、给音乐找家。
五、给音乐排序。
六、“化蝶”音乐欣赏。
七、课堂小节。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4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完整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深入感受其音乐魅力,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通过分段欣赏、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协奏曲的特点以及奏鸣曲式结构,提升音乐分析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哼唱乐曲主题旋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变化,熟悉主要主题旋律,理解音乐如何与故事内容紧密结合。
难点:清晰把握奏鸣曲式结构在乐曲中的运用,即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各自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体验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精彩片段,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梁祝故事内容。
展示一些与梁祝相关的绘画、影视作品图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品介绍(3 分钟)
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创作于 1959 年,当时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为探索交响音乐民族化而作。
说明这部作品以民间传说为题材,汲取越剧曲调为素材,如今已成为世界名曲,享有极高声誉。
初听全曲(7 分钟)
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安静聆听,同时在脑海中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和情节。
聆听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初听感受,如音乐给人的整体情绪是欢快、悲伤还是其他,以及脑海中浮现出的印象深刻的'场景。
分段欣赏(20 分钟)
引子:再次播放引子部分,引导学生聆听长笛模仿鸟鸣的声音以及双簧管展现的春景主题,提问学生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怎样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
呈示部
主部主题:聆听主部主题,感受小提琴在竖琴伴奏下奏出的爱情主题的优美与纯净。请学生哼唱主题旋律,体会其抒情特点,思考这段旋律如何体现梁祝二人的爱情。
副部主题:播放副部主题,感受其活泼、欢快的节奏,想象梁祝同窗共读、嬉戏的场景。引导学生对比主部与副部主题的不同风格。
结束部:聆听结束部,体会小提琴半吟半唱所表现的长亭惜别之情,感受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时如泣如诉的氛围。
展开部
抗婚:听抗婚部分,分析铜管乐表现的封建势力主题以及小提琴的反抗主题,感受音乐中激烈的矛盾冲突,讨论祝英台的内心情绪。
楼台会:在楼台会音乐中,引导学生聆听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体会二人互诉衷肠的深情与无奈,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这种情感。
哭灵投坟:感受哭灵投坟时紧拉慢唱手法营造的悲切氛围,以及全曲高潮部分的震撼,理解祝英台的悲痛与决绝。
再现部:聆听再现部,感受化蝶的美好意境,思考音乐在此处想要传达的情感,再次哼唱爱情主题旋律。
知识拓展(3 分钟)
讲解协奏曲的概念,即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结合《梁祝》中小提琴与乐队的配合进行说明。
简单介绍奏鸣曲式结构,结合乐曲各部分加深学生理解。
课堂总结(2 分钟)
回顾本节课欣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与故事完美融合所产生的强大感染力。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聆听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提升音乐素养。
五、教学资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音频、越剧片段视频、相关图片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感受,给予学生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对于奏鸣曲式结构等较难理解的知识,可通过更多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掌握。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5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刻领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丰富内涵,能够准确分辨各部分音乐的情绪和特点,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音乐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梁祝故事背后的文化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晰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感变化,熟知主要音乐主题,理解音乐如何生动展现梁祝爱情故事。
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挖掘音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5 分钟)
教师身着古装,在教室中布置一些古代风格的装饰,如折扇、书画等,营造古代氛围。以说书人的身份,生动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过程中穿插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性格。
故事讲完后,提问学生如果用音乐来表现这个故事,会是什么样的风格,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初听感知(7 分钟)
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画视频,视频中画面与音乐紧密配合,展示梁祝故事的发展。学生观看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绪变化。
观看结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从动画和音乐中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情节和音乐片段,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分段赏析(15 分钟)
爱情主题:单独播放爱情主题音乐,邀请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梁山伯和祝英台,随着音乐用动作和表情展现二人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
同窗共读:播放同窗共读部分音乐,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表现梁祝在书院的学习生活场景,体会音乐的活泼欢快氛围。
抗婚与楼台会:听抗婚和楼台会音乐,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内心痛苦,分组讨论如何通过音乐元素表现这些情感,每组派代表进行阐述。
化蝶:欣赏化蝶音乐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然后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化蝶的场景,展示并分享作品创作思路。
文化探索(5 分钟)
介绍梁祝故事在不同地区的流传版本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如一些地方有纪念梁祝的庙会等。
讨论梁祝故事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婚姻观念、人们的价值取向等,加深对作品文化背景的理解。
音乐创作(5 分钟)
引导学生选择乐曲中的一段主题,尝试用自己熟悉的乐器(如口琴、吉他等)或简单的打击乐器(如筷子、水杯等)进行演奏改编,也可以为这段主题编写简单的歌词并演唱。
分组展示创作成果,互相欣赏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课堂总结(3 分钟)
回顾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学习和探索,强调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发现音乐之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五、教学资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动画视频、古代装饰道具、绘画工具、简单乐器。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把控时间,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作成果应给予更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6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音乐主题,能够准确哼唱并分析其特点,提高音乐记忆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欣赏不同演奏版本的《梁祝》,拓宽学生音乐视野,培养对多元音乐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尊重。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汲取情感力量,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梁祝》中各主题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对应关系,感受不同演奏版本的独特魅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提炼出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并联系自身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故事回顾导入(5 分钟)
请一位学生上台,以自己的语言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故事讲完后大家一起补充完善细节。
提问学生故事中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节如果用音乐表现,会运用怎样的旋律、节奏和乐器,从而引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学习。
主题音乐学习(10 分钟)
播放爱情主题音乐,教师逐句教唱,学生跟随哼唱,感受旋律的优美与深情,分析旋律的起伏特点以及小提琴演奏的技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播放同窗共读主题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拍手跺脚感受其欢快节奏,尝试用简单的动作表现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理解音乐中活泼跳跃的音符如何展现梁祝的校园生活。
分别播放抗婚、楼台会、化蝶等主题音乐,让学生自主聆听,分析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乐器配合,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各主题音乐的特点。
对比欣赏(12 分钟)
播放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版本的《梁祝》片段,让学生对比之前听过的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版本,思考钢琴的加入给音乐带来了哪些变化,如音色、和声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展示古筝演奏的《梁祝》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古筝独特的演奏方式如何诠释这首作品,感受民族乐器演奏带来的别样韵味,讨论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作品时所展现的文化差异。
播放一段流行改编版的《梁祝》,分析其在节奏、配器等方面的创新,以及这种创新对音乐受众和音乐传播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对改编版本的看法。
情感与价值探讨(5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梁祝之间的爱情,从音乐中体会到的爱情的'美好、坚贞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无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看待和处理感情问题。
探讨梁祝故事所传达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精神,联系当下社会,思考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总结(3 分钟)
总结本节课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同演奏版本的欣赏以及对音乐情感和价值观的探讨,强调音乐的多元性和感染力。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丰富自己的音乐体验,提升音乐素养。
五、教学资源
不同演奏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音频、视频资料。
六、教学反思
在对比欣赏环节,应提前引导学生明确对比的要点,让讨论更有针对性,在情感与价值探讨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发表真实、多元的观点。
初中音乐教案《梁山伯与祝英台》 7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全面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深入理解作品的结构和音乐语言,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音乐与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活动,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激发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培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梁祝》的奏鸣曲式结构,感受音乐语言如何塑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在艺术融合活动中,发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之处,用多元视角理解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法
综合艺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多元导入(5 分钟)
展示一幅以梁祝化蝶为主题的油画,让学生观察画面色彩、构图,描述自己从画面中感受到的氛围和情感。
朗诵一首关于梁祝的古诗,如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艺术作品和古诗营造的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问学生从之前的艺术形式中推测音乐可能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作品结构解析(8 分钟)
结合乐曲音频,利用图表形式详细讲解《梁祝》的奏鸣曲式结构,即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暂停音频,指出每个部分音乐的特点和所对应的故事情节。
举例说明奏鸣曲式结构在其他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音乐结构形式,让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对表现《梁祝》故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音乐与文学融合(10 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段梁祝故事的文字描述,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找出对应的音乐片段,并分析音乐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将文字中的`情感和情节展现出来的。
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强调音乐与文学在情感表达上的相互呼应。
音乐与美术融合(10 分钟)
播放《梁祝》中的几个经典段落,如爱情主题、抗婚等,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进行绘画创作,用色彩、线条表现音乐所传达的情绪和画面。
学生完成绘画后,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如何体现音乐元素,然后每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全班展示,讲解创作思路,感受音乐与美术在表现情感和意境上的相通之处。
文化传承探讨(3 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梁祝故事作为民间传说,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音乐、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演变,思考这种演变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传承和弘扬类似传统文化的想法和建议,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
课堂总结(4 分钟)
回顾本节课通过音乐与文学、美术融合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学习过程,强调不同艺术形式相互融合能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探索不同艺术领域,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五、教学资源
梁祝主题油画图片、相关古诗朗诵音频、《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音频、绘画工具。
六、教学反思
在艺术融合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和理解,对于学生的作品和观点应给予更多鼓励性评价,在文化传承探讨环节,可引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