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学习总结汇编【3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校本培训学习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校本培训学习总结1
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培训项目,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网上学习,聆听了各位专家的讲解,我茅塞顿悟,和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相比,感到自己各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不够深入。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全方位加强提升自身专业发展,干好本职工作,发扬优良传统,为教育是事业做出出应有的贡献。
现将我本次校本研修培训学习总结如下:
1、本次培训时间安排恰到好处,不仅有助于及时解决校本研修中出现的一些“瓶颈”问题,还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时间上网学习,有效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关系。
2、本次培训团队的专家们个个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讲解剖析详细到位,每听一次讲座都能给我留下深刻地影响,在我的实际工作中仿佛有一种回音时刻在提醒着我在解决问题时,思考得是不是成熟,做法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不是能够形成符合自己的一套系统化的模式。
3、本次培训内容安排恰到好处,可内容又不拘泥于单一某一个方面,且开设的拓展课程又是非常的实用,不仅设置了视频材料,而且还设置了文本材料,便于本次学习后还能够重复学习。可以看到,就连所设置的作业都是恰到好处的,给学习者一种自由选择的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共同交流研讨、共同携手进步的平台。
4、通过培训学习,我进一步解决了思想上的疑惑,谁说校本研修与我无关,谁说校本研修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我们不光只做课堂上的那一些工作,我们更要下大力气做好平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培训学习,我了解了一些没听到过的新名词,明白了平常我们所做的一些教育教学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校本研修,只不过没有达到专家们所要求达到的水准,只是在做一些肤浅的,甚至是徒劳无功的研修,我们还需要系统的学习,更需要配套的且能够跟进研修步伐的制度。通过培训学习,课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更加积极严谨,探讨更加激烈,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资料、备网络......力争能做到课堂上尽善尽美。课中跟堂学习的教师多了,学生的课堂交流多了,师生、生生的合作多了。课后教师随时随地的探讨改进多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跟着减少了。
5、通过培训我要力争养成以下习惯:不断学习,时刻为自己“充电”的习惯;深入研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习惯;合作研讨,不断改进,开拓进取的习惯;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习惯;课前认真准备,课中给力上课,课后认真反思的习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联系理论,形成文字记载的习惯等等。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做好校本研修是做好教育教学的根本之法。有研究就有进步,有研究就能打破“陈旧”、打破所谓的“平衡”,就能不断地改变自我,实现创新。
校本培训学习总结2
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收获颇多,感谢国培提供了这么个让老师们能够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现将本人校本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加强学习
按照文件要求,我积极参加研修网培训班学习,明确了学习目标。初步熟悉了在线学习、组织和参与研讨活动等操作,了解实施方案,并通过模拟实践,掌握了网络研修程序。
二、安排学习日程按时完成任务
在培训过程中,我对培训专区首页进行了详解,掌握了通知、学习安排、学情数据、培训动态、推荐阅读等重要培训信息的获取渠道。知道了如何选择研修主题,开展研修,并将研修过程中发现的教学问题,生成教学资源反馈至“线上”网络学科协作组,并在“线上”进行讨论、交流和互评。督促自己在网上自学、浏览课程,撰写并提交作业、修改作业。上传优质资源,编发学科作品展简报。为了进一步使各位自己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我将学习任务进行了分解,把每周要完成的任务统筹分配,力求做到教学培训两不误,培训教学互促进。
三、网络校本结合
培训中,我把日常的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倡导混合式的学习,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将自己的教案、听课笔记、查阅文献、教研活动记录、反思札记、专题论坛发言及时上传研修网个人中心,辅导老师通过网络将优秀作业、资源随时推荐给大家分享,并以专题论坛方式,围绕如何表述教学目标,如何先学后教写教案,如何观课议课,如何发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等核心问题展开专题讨论,进行展示和交流。
本次培训活动以集中分散相结合,在分散自学的同时,分学科组进行了集中教研活动: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以自己为主备课,相互比较,研讨交流,提出具体改进意见,修改一份教案。自己执教,教后请求点评及自我反思。
四、定期自查督导总结
培训中我时时牢记自己的'职责任务,每天定时上网浏览学习,每两周进行一次学习自查,每周总结一次自己学习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推荐;及时对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在网上积极互动交流;积极参加课例展播;积极把自己工作的总结、信息上报。培训期间,我还将自己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留言跟帖、QQ群、互动交流等方式及时与专家进行交流,及时帮助解决学员问题。当然,还有很多学习经验没来得及跟众老师在一起讨论研究,很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没能妥善处理和改进,实属遗憾。本次培训工作结束之时,也是我们新一年研修工作的起步之日,我将更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使我研修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校本培训学习总结3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在无锡江南大学的教师培训。三天的学习内容丰富、专业。让我们在教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道德操守及个性化德育实践,团队勾通与共识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个人业务能力等。
我们知道,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已达成一定的共识,即国家课程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课程,它与现实的课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地方课程则是依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情况而定,那么校本课程量更是要根据学校办学哲学,学生兴趣等因素开发。
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但从三级课程的比例来看,国家课程占了70%,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了30%。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作为教师,我们更关注的是校本课程的建设。从长期的工作来看,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解,或工作上的偏差,这主要是不了解各级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于国家课程来说,它是要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国家竞争中的有利位置,社会服务的合格人才),是为了人的生存。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玩得在趣,学的轻松,活出自己,为了生活。在专家认为,传统教育把学生当成来料加工的产品,课程与生活脱离,只有生存没有生活,而生存与生活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幸福感,有一定幸福感的生存才是生活。
那么怎样建设校本课程?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校本课程的定位,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它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外,从校本课程建设的途径来看,主要从两方面来建设: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就这方面而言,各学校或者说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基于当地的教学资源环境,就学要求,学生情况,社会要求等形成一些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校本课程,是在长期的实施过程被证明的能保证完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做法。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对于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虽然提了10余年,但前进的步伐似乎很慢,它涉及到人的意识的转变、学校的组织,人财物的投入,选材,实施,评价等。我想这也是学校及教师个人下一步重点提升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